查看原文
其他

朝圣之旅(XIX) – 宗教的精髓和局限

行者之心 心镜818
2024-11-26

上一集讨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来自于自我。自我是大脑思维的产物,大脑思维产生自我的概念,而自我最大的恐惧就是死亡。人类习惯于把大脑思维构建的自我当成真实,而自我对死亡的恐惧也成为人类最大的恐惧,所以许多国家把判处死刑当作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人类原始动机就是对死亡的逃避,而其他一切负面情绪例如贪婪,仇恨,嫉妒,残暴,傲慢等都是这种原始动机的各种衍生物。正是这些衍生物引发了人类的种种冲突,也是造成人类大部分苦难的直接原因。


01

宗教


为了减轻苦难,人类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不同宗教信仰虽然理论基础不同,对世界的解释也大相径庭,但它们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就是淡化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基督教引入灵魂的概念,人死后,灵魂不会死,它要么去天堂,要么下地狱,但无论如何,灵魂同样带有死者的意识思维,也就是说自我并没有死。

佛教的理论比较复杂,它并不直接支持不死的灵魂,但也不反对它。它引入六道轮回的概念,虽然轮回的那个被称为业力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没有几个人可以解释清楚,但无论是转世还是解脱都不认为肉体死亡是存在的终点,所以也缓解人类对死亡的恐惧。

民间原始信仰虽然没有主流宗教这么复杂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普遍相信鬼魂的存在,这虽然没有天堂和极乐世界那么迷人,但好歹给肉体死亡后自我一个安身之处,也是思维减缓对死亡恐惧的一个办法。

即使无神论信仰,也找出各种不同缓解死亡恐惧的办法。塞内卡提出真正智慧的人没有任何恐惧,因为一切美好比如生命本来自于命运的恩赐,那么命运夺走它不仅合情合理,甚至是理所当然。因而人不仅没有理由恐惧,甚至没有理由抱怨。

还有思想把个人小我归于集团大我的一部分。一个人为一个团体,或者一种信念而献出生命是为了成就大我的延续。这个团体或信念可以各不相同,但成为它一部分的这个概念都可以缓解自我对死亡的恐惧,从而给人一种升华的感觉。

上面列举的是不同宗教信仰帮助人们消除对死亡恐惧的各种方法。方法虽不相同,但效果有相似之处,都可以减缓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而人一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前面谈到的因死亡恐惧而衍生的自私以及各种负面情绪也就随之减弱,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一个人的心灵,也减轻人的苦难。




02


信心与理性


然而所有宗教信仰多少都建立在某种信心之上,而无法完全建立在理性思辨之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为了规劝人信教,不同教派的传教士可谓煞费苦心,但很少一个宗教仅仅通过理性思维而证明自己的正确完备无误。也没有哪种宗教可以做到如同数学或科学那样令人信服,无可争辩。当然这个结论未必被宗教狂热份子所接受。

一些宗教狂热份子把信心当作证据,把个人经验上升到普遍规律,认为他们所信仰的是绝对真理,不仅准确无误,而且可以解答一切问题。虽然这种宗教狂热份子未必是少数人,但这种建立在个人信心和美好愿望的信仰终究难以说服思维层面的自我。

自我是思维的产物,而思维顺从理性和逻辑,也无法抗拒科学的证据。如果一门宗教能够建立在纯理性和逻辑之上,那么这门宗教必然会如同科学和数学一般被绝大部分人所接受,但为什么没有一门可以由理性和逻辑推演出的宗教呢,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理性思维的限制。

数学是人类最完美的纯理性思维产物。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建造一个完美无缺的数学体系,这一梦想最清晰的表达就是希尔伯特计划。它是由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希尔伯特提出来的试图穷举所有数学定理的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可以构造出一个数学架构,它能够回答所有的数学问题,而且自身没有任何矛盾。然而这一伟大梦想被哥德尔在1931年打碎。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说明任何建立在有限公理上的数学系统要么无法证明所有的真命题,要么必然存在自相矛盾。

用一种不十分严格的方法表述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就是不存在一个数学的理论体现,它既是完备的(就是可以推导出一切真理),也是一致的(就是本身不存在任何自相矛盾)。如果我们把这个定理用到宗教体系。那么就是说人们无法构造一个宗教体系,它既可以回答一切宗教问题,又不自相矛盾。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宗教体系中的许多奇特现象。基督教试图成为一个完备的宗教,它引入上帝为万物的创造主,他不仅全知全能还是良善。然而正是这种完备性不可避免地引入许多矛盾。比如为什么会有魔鬼,地狱是谁创造的,上帝为什么允许蛇接近亚当夏娃等等,为了解释这些矛盾,神学家,传教士还有忠实的信徒提出许许多多的理论,然而这些理论无论多么巧妙,它们无非把一个明显的矛盾慢慢转化并隐藏到许多不明显的矛盾之中,因为完备系统不可避免地会有矛盾存在。




03


超越限制


佛陀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并不试图建造一个逻辑上完备的宗教,比较著名的就是佛陀有14不答,就是对14个关于宇宙,灵魂等根本问题佛陀不予回答。这样佛陀牺牲一定程度的完备性换取相对少的矛盾。不过即使如此,佛教也同样难以避免矛盾的出现,从而也发展出许多观念并不完全一致的佛教分支。

逻辑上的矛盾或者不完备并不能摧毁一个宗教体系,因为宗教体系本身并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理性和逻辑之上。这一点虽是它的局限,因为它丧失了通过理性思维来说服世界的可能,但也让它产生对理性批判的免疫。实际上好的宗教体系并非排斥理性思维,它超越了理性思维。只是当人们试图只用理性思维来诠释宗教时,它才暴露出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人们如果能超越理性思维的限制,则可以通过宗教方法达到一个更高的智慧高度,也就是心灵的圣地。下一集,也就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集,我们将对此做更多的讨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镜818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